一条龙机械化服务让农民口袋里省下2亿元

“一条龙”机械化服务 让农民口袋里省下2亿元
俗话说“春播一粒种,秋收万担粮。”眼下,正值全区稻谷大获丰收的时节,一台台现代化的收割机驰骋在棠城大地上,让每一颗蕴含着广大农民群众辛勤汗水的稻谷颗粒归仓。
资料图
然而,这丰收场景的背后,还隐藏着一个巨大的数字:我区通过对机耕、机播、机防、机收等四个种植环节采取的“一条龙”机械化服务,不仅提高了全区的农业机械化水平,还让农民的口袋里省下了2.2亿元。
两亿资金这样“来”
两亿元,对于从事基础农业生产的农民群众来说,是一个天文数字。
“每一分钱都是精打细算,是农民群众实实在在省下来的。”区农委农机管理科科长谷华告诉,近年来,我区农机作业由小功率逐步转向大功率发展,由单独使用农机作业朝农机合作社和农机大户方向发展,农机化水平不断提高,从而促进农民群众节本增收。
数据显示,今年全区机插秧面积7.2万亩,机防面积43.6万亩,预计全年机耕面积95万亩以上,机收面积35万亩以上,农机化率达到50%以上。
机械化带来的直接好处在于节省劳动力。日前在拾万镇八捻村的秋收现场会上,金黄的稻谷连片铺陈,现代化的收割机将沉甸甸的稻穗揽入“怀中”,效率高、脱粒干净、省时省力的机械化收割让现场群众直呼“太省事儿了”。
经过区农委综合测算,机收稻谷每亩可节约成本380元。此外,机耕每亩可为农民节约成本50元,机播每亩可节约成本50元,机防每亩节约成本30元。“这样一加起来,全区水稻种植户一年下来要节约成本2.2亿元。”谷华介绍说。
两亿资金这样“省”
今年春耕,我区正式在拾万、三驱、万古等镇街启动6000亩水稻种植全程社会化服务,从种子入土到稻谷收割入仓,农民群众不再参与其中,当起了“甩手掌柜”。
经过试点推广,这种“公司+基地+农机专业合作社+农户”、“龙头企业+农机专业合作社”、“农机专业合作社+农户”的服务模式,通过委托生产、订单农业、入股分红、利润返还等有效地进行利益分配,建立了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新机制,开辟了“股份+合作”的土地流转路子和“底金+分红+劳务收入”的分配方式,大力推进了我区水稻全程生产机械化工作,成效明显。
“全程社会化服务不仅破解了当前农村劳动力缺失的困境,还帮助群众增加了收入。”谷华介绍说,水稻生产过程中的集中代育秧、机械化耕整、机械化插秧、机械化收获等7个环节,由中央财政资金补助60%的费用,其中补助最高的一项达每亩96元。
“水稻生产推行全程社会化服务很合算。”拾万镇八捻村村主任郑世秀算了一笔账,传统采用耕牛耕地需要费用160元/亩,采用机耕100—120元/亩,可节约成本40—60元/亩。收割方面,人工约600—800元/亩,而机收只需110—120元左右,种粮户十分省心,育秧、栽插、病防、收割等时间大大提速。
两亿资金这样“壮”
农机社会化及服务组织化、规模化、产业化程度不断提高,成为推进农业机械化和发展农机社会化服务的重要力量。
我区充分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村新型股份合作社的引领示范作用,大力发展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数量和规模皆有所增长,全区拥有上百个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村新型股份合作社,仅农机专业合作社就达28个,农机随着 工业4.0 提升为国家战略和新材料 1035 计划渐行渐近服务能力进一步提高。
目前,我区共有各类农机器具3800台,主要满足全区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推广和其他作物的机械化生产。
今年,全区水稻长肯定、纺织和造纸等行业11家企业为首批重点用水企业水效领跑者势良好,产量较去年有所增加。全区水稻种植面积达46.5万亩,其中机收面积将超过35万亩。目前,全区水稻机收已基本完成。全区228台收割机再加上目前1658台外来收割机,预计全区水稻收割工作将于下月初全部完成。“外来收割机的数量还在增加,预计将达到2000台以上,大大提高了我区的农机化水平。”谷华说。
“推行全程社会化机械服务,节省下来的大量农村劳动力可投入到二、三产业和小城镇建设当中,社会效益极其可观。”谷华介绍说,除了经济、社会效益,社会化服务所带来的还有生态效益,采取集中育秧、统防统治、机收等方式,可以改善当地的环境条件、田间的地力和肥力,有效预防和减轻病虫害,减少农药施用量,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从而提高优质水稻品质,增强食品安全性,促进全区现代农业的步伐大步前进。
农机 作业
如本文内容涉及版权或真实性问题,请与本站部(tougao@no它测试非常快速、简便)联络。
绍兴试验机黑河工作服定做
喀什制作工服定做